首爾是韓國的首都,過去曾是百濟和朝鮮的首都。根據時代的不同,也被稱為慰禮城、漢山、漢城、漢陽、楊州、南京和京城。[首爾的名稱由來(中文)]
從岩寺洞史前居所可以發現,首爾從新石器時代當時就有人居住。歷經三國時代、高麗時代到朝鮮時代,已有大約2000年的歷史。
為了深入了解首爾的歷史,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可依照時代了解首爾的歷史。
來源與照片提供:首爾歷史編纂院
首爾是韓國的首都,過去曾是百濟和朝鮮的首都。根據時代的不同,也被稱為慰禮城、漢山、漢城、漢陽、楊州、南京和京城。[首爾的名稱由來(中文)]
從岩寺洞史前居所可以發現,首爾從新石器時代當時就有人居住。歷經三國時代、高麗時代到朝鮮時代,已有大約2000年的歷史。
為了深入了解首爾的歷史,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可依照時代了解首爾的歷史。
來源與照片提供:首爾歷史編纂院
史前時代指的是文字紀錄出現以前的時代,包含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漢江流域開始有人居住,是自舊石器時代開始,江南區三成洞50號地一帶,出土了黑曜石製成的石器等舊石器時代文物。但真正有房屋建造與居住的,是從新石器時代開始,首爾各地都有新石器時代遺跡出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江東區的岩寺洞。
青銅器時代盛行農耕文化,江南區、江東區、松坡區等地都發現了青銅器時代的房屋遺址,在漢江流域也發現了青銅器時代被廣泛使用的無紋陶器——可樂洞式陶器。漢江流域發現許多青銅器時代的墳墓「支石墓」,證實了當時階級社會的出現。這種政治集團被認為是日後百濟建國的基礎。
公元前18年,百濟建國並將慰禮城作為首都。松坡區風納土城和夢村土城一帶就是慰禮城的所在位置,慰禮城又被稱為「漢城」或「大城」(意為巨大的城堡),也代表君王居住的地方,因此又被稱為「王城」。
475年受到高句麗長壽王的攻擊,漢城遭到擊潰,百濟將首都移往公州。因為曾有493年期間是百濟的首都,因此在首爾各地都能發現百濟的遺跡,其中松坡區的風納土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在松坡區的石村洞、可樂洞、芳荑洞等地可以看到百濟古墓,以該地區為中心,還有百濟人曾經使用過的陶器、瓦片、農具、玻璃模具等各種百濟文物。
475年,高句麗從百濟手中拿下了漢城,並將司令部設在夢村土城,同時在漢江對岸的峨嵯山上建設了堡壘,防止敵人入侵。夢村土城不僅有百濟遺跡,還有高句麗人曾使用過的陶器、瓦當等。峨嵯山、忘憂山、水落山等地則有高句麗人建造的堡壘。此後,由於王位繼承問題的糾葛和突厥的入侵,高句麗的勢力愈來愈弱。551年遭到新羅、伽倻、百濟聯軍侵襲,只好離開佔領了76年的漢城向北撤退。
想要佔領漢城並直接與中國往來的新羅,再次與高句麗簽訂協議,擊敗了百濟。554年,新羅徹底控制了漢江流域。新羅真興王在北漢山的碑峰立下巡狩碑,宣告漢城地區是新羅的領土。由於新羅統一三國,統治漢城直到被高麗殲滅,因此在首爾可以發現許多新羅的遺跡。除了北漢山真興王的巡狩碑以外,還發現了寶物第235號——莊義寺幢竿支柱,以及各種新羅古墳等遺跡。此外,鄰近首爾的廣州南漢山城和河南市的二聖山城也出土了許多新羅遺跡。百濟、高句麗、新羅三國的文化遺產只在首爾被發現,也是古代首爾歷史的主要特色之一。
平定新羅,征服後百濟,統一後三國的王建,以「高麗」之名建國,意思就是高句麗的繼承者。當時首爾被稱為「楊州」,但因其交通方便、物產豐富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在1067年升格,成為高麗地方制度上地位最高的行政單位之一「南京」。其後再次被貶為楊州,後又升為南京。但從1101年到高麗末年,又再次升格為南京,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高麗末恭讓王當時,王朝混亂,為平息動亂遷都时称漢陽的首尔,但政局更加不穩定,因此遷都六個月後再次搬回開京。隨著李成桂建立朝鮮並定都漢陽,首爾再次成為朝鮮的首都。
太祖李成桂於1392年7月建國(朝鲜),並於1394年定都漢陽。隨著1395年景福宮、宗廟、社稷壇竣工,以及1405年昌德宮竣工,以漢陽為中心的朝鮮王朝500年歷史就這樣開始了。為了保護首都漢陽,朝鮮在白岳山(北嶽山)、駱山、木覓山(南山)和仁王山沿線,建造了約18公里的要塞,並興建了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慶熙宮、慶運宮,作為君王的生活和治國空間。這五座宮殿被稱為朝鮮五大宮,朝鮮君王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是昌德宮。
朝鮮王朝的統治主體由議政府、六曹(吏曹、戶曹、禮曹、兵曹、刑曹、工曹),以及司憲府、司諫院等專門機構組成。六曹主要位於今天的光化門前面的世宗路,那裡被稱為六曹街。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的最高學府「成均館」和中等教育機構「四部學堂」都位於西大門內,可見過去首爾是名副其實的朝鮮政治與行政中心。目前,君王和王后被供奉在韓國史蹟第125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宗廟」裡,每年都會舉行祭禮,在光化門以西的仁王山腳下的社稷壇,會舉行向五穀之神祈求豐收的社稷祭。
在朝鮮時代,以清溪川為中心,北邊被稱為北村,南邊被稱為南村。北村指的是鐘路區嘉會洞一帶,當時有非常多的貴族居住於此地。南村指的是中區筆洞,主要是貧窮的書生和平民居住於此。而兩者之間則是鐘路,鐘路是非常多商人聚集經商的地方,是當時都城的經濟要地。當今首爾的中心地帶「漢江」在當時扮演著將稅金運往首爾的重要角色,有緊急消息必須通報時,則會在南山烽火台燃起烽火警示。由於地處東亞中心地帶,朝鮮與東北亞國家保持著密切的外交關係,也因此在首爾可以發現各個國家的外交空間。中國使臣曾駐留太平館(現為國民銀行西小門分行)與慕華館(現西小門區峴底洞),日本與南方國家使臣則駐足於東平館(現中區仁峴洞2街192號地),滿州女真族則駐留於北平館(現為梨花女子大學附屬醫院)。
1592年日本入侵,長達七年的朝日戰爭(壬辰倭亂)讓朝鮮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傷痕。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都被燒毀,四大門內有70~80%的民房都被燒光,戰爭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其後,隨著1624年李适之亂和1636年丙子胡亂爆發,首爾遭受重創,清軍大肆掠奪,讓整座都城什麼也不剩。此後,朝鮮致力於整頓混亂的民情。而首先必須完成的就是整頓兵制與修復城牆。肅宗時期,修復了倒塌的城牆,修建北漢山城,讓都城的防禦體系變得更加穩固。同時,朝鮮王室並非重建在戰爭中被燒毀的景福宮,取而代之的,是先重建了昌德宮和昌慶宮。朝鮮後期的君王則往返昌德宮和敬德宮兩地。
朝鮮後期,商業中心從以鐘路為主,逐漸擴展到中區的清溪川地區、東大門的梨峴市場和南大門的七牌市場。此外,以漢江的龍山、麻浦、西江、松坡等浦口為中心的京江商人也十分活躍。首爾自朝鮮初期以來,一直是政治和經濟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手工業區。手工業區主要聚集在鐘路區和中區一帶,鐘路區有製作王室服飾的尚衣院、製作食品和碗盤的司饔院,以及在彰義門外造紙的造紙署。隨著朝鮮後期,手工業領域向首都以外的地區擴張,帶動了朝鮮的經濟,並成為朝鮮後期首爾發展為商業和工業城市的動力。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以青年知識分子為中心,開始形成求新求實的實學,接受清朝先進文明的北學派也跟著誕生。實學的興起,讓西方的科學技術進入朝鮮,天主教也隨之開始傳播。早期的天主教,原先是從學術層面開始研究,並逐漸發展成信仰。但最終因其教義否定性理學世界觀而遭到迫害,讓許多天主教信徒在楊花大橋旁的蠶頭峰被處決。
朝鮮後期的另一個巨大變化,就是階級體系。隨著工業活動的多樣化與經濟生活不斷發展,社會階層的流動和分化變得更加活躍,農民被提拔為兩班貴族的情況也更加頻繁,奴隸解放運動就此正式展開。隨著時代驟變,文學與藝術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文學方面,有許筠批評政治腐敗和社會矛盾的《洪吉童傳》、無名作家的《田禹治傳》,和以現實主義語言表述為特色的朴趾源(號燕巖)的《熱河日記》。繪畫方面,則流行注重真實描繪韓國山川的真景山水畫。刻畫平民的日常生活和女性生活的風俗畫也十分受歡迎,具代表性的風俗畫家有金弘道(號檀園)和申潤福(號蕙園)。
1592年,因日本入侵朝鮮(壬辰倭亂),景福宮被燒毀,其後共荒廢了270 年,在1868 年重建。景福宮的重建由高宗的父親興宣大院君進行,目的是為了恢復因外戚或重臣長期專權而削弱的王權、讓國家重回正常軌道。
西方列強持續對朝鮮要求開埠並入侵朝鮮,朝鮮雖然在丙寅洋擾和辛未洋擾當中擊退了法軍和美軍,但最終還是在1876年開放了釜山、仁川和元山等港口,並與西方列強簽訂了條約。當時的條約包含非常多不平等內容,例如關稅主權的限制。因此,朝鮮的商業大權一再落入外國商人手中,老百姓的生活一貧如洗。隨著日本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控制了大韓帝國的金融與財政,再次加快了朝鮮商人沒落的速度,然而商人們依然積極參與國債清償運動、增產興業運動、近代教育運動等,努力保護朝鮮的商權。
約於1870年代中期,隨著啟蒙思想在漢城的年輕兩班之間傳開,形成了一股新的勢力。其中,金玉均等人為了驅逐清朝勢力、執行改革,於1884年12月4日,在郵局發動甲申政變,建立了新的政權,但最後因清軍的攻擊而落幕,也就是所謂的「三日天下」。發生甲申政變的郵局舊址現在則是博物館。
1895年5月三國干涉後,日本在朝鮮的威信迅速下滑,而日本判斷幕後的黑手是明成皇后。並因此而造成了刺殺明成皇后的事件(乙未事變),1895年10月8日,日軍突襲高宗和明成皇后所在的乾清宮,殺害了明成皇后。明成皇后遇刺事件導致輿論惡化,日本因此而拘留了公使三浦梧樓等人,但因證據不足,最後將所有人釋放。明成皇后被暗殺後的1896年2月11日,高宗躲在宮女乘坐的轎子裡,前往位於貞洞的俄羅斯公使館避難,也就是「俄館播遷」。
為宣示朝鮮是自主獨立的國家,1897年10月12日,高宗將國號定為大韓帝國,即位並成為大韓帝國的開國君王。為了朝現代國家邁進,不僅致力於發展教育和工業,還積極引入電力、電車、電話、鐵路等現代文明,大大地改變了首爾市民的生活。但由於受到日本等列強的嚴重干涉,無法建立近代國家。
在首爾,隨處可見朝鮮對於成為自主獨立國家的盼望,首爾社稷隧道外的獨立公園就是其一。公園裡有獨立門、獨立館,還有徐載弼的銅像。成立獨立協會的徐載弼摧毀了接待中國使節的迎恩門,興建了獨立門,並創辦了韓國第一份報紙《獨立報》。
首爾第一輛電車於1899年投入營運,得益於快速又方便的功能性,成為廣受歡迎的交通工具。1900年漢江鐵橋建成後,鐵路開始遍布全國,到了1930年代末期,鐵路網擴大到朝鮮半島內陸的山區。隨著鐵路的開通,過去需要花上15天的首爾和釜山,現在只要一天就能抵達,還創造了男女老少人人平等的社會。但這些文明的利器大多是帝國主義列強在入侵大韓帝國時所引進,也間接起到幫助帝國主義列強入侵的作用。
走進位於德壽宮附近的小巷,就會看到1900年由俄羅斯建築師建造的第一座西洋式兩層磚砌建築——重明殿。重明殿是1905年11月大韓帝國與日本帝國簽訂乙巳條約的地方。為反對未經皇帝蓋印、強行簽署的條約,張志淵在《皇城報》刊登標題為《是日也放聲大哭》的社論表達條約的不公,閔泳煥為抗議條約選擇自盡,安重根在滿洲哈爾濱殺死了伊藤博文,反日輿論遍及全國,抗日義軍鬥爭也跟著全面蔓延。
日本將漢城府更名為京城府後,隨著日本人口大量湧入,首爾的人口密度不斷上升。朝鮮總督府以日人主要聚集的南大門路、乙支路、忠武路為中心,進行首爾道路與區域分劃的重整。然而,大多數韓國人居住的鐘路北部卻沒有進行開發。此外,日本為了張揚殖民統治的尊嚴,在首爾各地興建西式建築,並在龍山、永登浦等地興建了大量重化工廠,以達戰時工業化的目的。
隨著在首爾居住的日本人和創業者越來越多,1906年三越百貨京城店在明洞開幕,到了1920年代,丁子屋百貨和三中井百貨也跟著進駐明洞和忠武路。在朝鮮時代六矣廛聚集的鐘路一帶,在1931年韓國人朴興植開了第一家朝鮮百貨公司「和信百貨」,並於1934年在全國開設連鎖店。1937年在地下1層到地上6樓裝設電梯,成為最現代化的建築,引發了不小的話題。隨著京城開始改變,首爾市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北村,傳統的韓屋開始漸少,取而代之的是沒有門間房和舍廊房的改良韓屋,同時也開始多了銷售咖啡和啤酒的咖啡廳,以及賣蛋糕和蜂蜜蛋糕捲等高級糕點的店家,售有菊花麵包和中式糖餅的地方也開始出現。一般家庭開始有電力的供應。在1910年代,電力的使用變得相當普遍,開始有了路燈,不過僅限於部分地區。1930年代以前,大多數首爾人晚上會提燈籠,並燒柴火做飯與取暖。1920年代,電車開始成為大眾交通工具,九人座的計程車也出現了。
吞併大韓帝國之後,日本開始抹去與朝鮮有關的痕跡,比如將姓名改成日文,甚至破壞了不少宮殿。其中,景福宮是第一個目標,1915年,日本以籌備朝鮮物產展覽會為由,拆毀了景福宮內的眾多宮殿,並開挖了景福宮內腹地。1929年,再次舉辦大規模的朝鮮博覽會,拆毀了乾清宮等建築。博覽會結束後,日本在該地興建了朝鮮總督府廳舍。除了景福宮被破壞以外,昌德宮還被改造成統監府官員和親日人士的宴會廳,周邊的宮殿建築也遭到拆除。甚至在昌慶宮內建起動物園和植物園,將其更名為昌慶園。
在日本的打壓之下,1919年3月1日,民族獨立萬歲的吶喊聲在塔谷公園傳開,遍佈整個韓半島、滿州與美州的韓人社會。三一運動成為國內外抗日民族運動的催化劑,也促成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然而,在1907年設立的西大門刑務所中,有許多獨立運動家被關押並因此而喪生。首爾是獨立運動與民族運動持續進行的地方,義烈團成員金益相向朝鮮總督府投擲炸彈,金相玉突襲了鐘路警察署。以暗殺、破壞為中心進行活動的義烈團,後來改弦更張,決定建軍進行抗日獨立戰爭。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首爾從原先的殖民地首都京城,重生為韓國的首都首爾。然而,解放的喜悅卻是如此短暫。美軍與蘇聯軍隊沿著38度線進入邊境,兩個聯軍提出了託管統治計畫,反對的右派與贊成的左派之間出現了嚴重的對立。具代表性的政治領導人是李承晚和金九。1948年7月20日,居住在梨花莊的李承晚在制憲會議上被選為總統,民族運動家金九則在京橋莊一帶活動,反對建立分裂政府並建立統一政府,展現出對於建立新政府的渴望,但最後卻被安斗熙暗殺。
1950年6月,韓戰爆發,首爾再度淪為廢墟。戰爭期間,150萬首爾市民當中,有超過110萬人必須暫時離開,可見當時破壞程度之大。直到1953年9月戰爭結束,才開始城市的重建,製粉、製糖、紡紗等使用援助物資的製造業最先獲得重生。
1946年9月28 日,在美軍政府公佈《首爾市憲章》一個月後,京城市正式更名為首爾市。並於1949年改為首爾特別市,1962年起,首爾市成為國務總理直屬的行政機構。第一個政權,也就是李承晚政權,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淪落為獨裁統治,並於1960年3月15日開展黑箱選舉。當警察向譴責黑箱選舉的學生和市民開槍時,市民的憤怒蔓延至全國。同年4月26日,李承晚宣布辭職,並流亡至美國夏威夷。抗議選舉舞弊和警察暴力,並要求政府下台的四一九革命獲得成功後,民主在韓國開始蓬勃發展。
從1961年朴正熙政府開始後到1970年代末期,韓國實現了年均9%的驚人經濟成長,被譽為「漢江奇蹟」。首爾的面積不斷擴大,1963年,楊州郡、廣州郡、始興郡、金浦郡、富川郡的部分地區併入首爾市,於1973年擴大約至605平方公里。1974年8月15日,首爾首次出現了地鐵,首爾-水原、首爾-仁川、龍山-城北、首爾-清涼里區間,共達98.7公里。這就是現在的地鐵1號線。江南曾經是一個安靜的鄉村地區,於1963年併入首爾市,基於開發的必要性,從1969年底開始正式進行江南一帶的開發。1970年代,首爾當局的當務之急是「解決江北人口過度集中」問題,也因此加快了永東地區的開發,促進了江南的發展。江北一帶歷史悠久的高中大多遷往江南,許多人因此而搬往江南,江南開始成為教育的聖地。
1986年首爾亞運會和1988年首爾奧運會的舉辦,象徵著首爾和韓國的發展。在南北韓分裂等艱難條件之下,賽事最終仍圓滿完成,也向世界展示自1970年代以來快速成長的國際地位。1988年奧運會,首爾和日本的名古屋爭奪主辦權,最後以52:27的壓倒性支持被選為主辦國。2002年韓日兩國共同舉辦第17屆世界盃時,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首爾。韓國擊敗了世界強隊義大利和西班牙,晉級準決賽,驚艷了世界,「紅色惡魔」應援團的熱情應援也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展示著首爾的變遷——清溪川。清溪川的原形出現於1760年,是南村和北村的分界線,也是平民生活的區域。日治時期,朝鮮總督府將世宗路十字路口到武橋洞的清溪川進行覆蓋,作為侵略大陸的交通要道,清溪川在光復與韓戰等混亂局面中遭到了忽視。清溪川堆滿了垃圾和污染物,首爾市決定將其覆蓋,並從廣橋到新踏鐵橋依次進行覆蓋工程。然而,隨著首爾不斷發展,文化和環境比發展和成長更受到重視,2003年7月開始,將清溪川上方的道路拆除,開始進行相關復原作業,讓清溪川於2005年10 月1日正式重見天日。
首爾的人口從1950年的160萬,到2008年增加至1042萬,但每戶人口從5人減少到2.6人。光復後,首爾最高的建築是8層樓的半島飯店,但目前超過30層樓高的摩天大樓四處林立。在光復之後,漢江大橋是唯一橫跨漢江的橋樑,但現在已經有多達25座橋樑,首爾隨著韓國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直到 1970 年代,煤氣中毒死亡事件屢屢發生。過去大多數人會在東大門市場或南大門市場等傳統市場購物,但隨著1988年首爾奧運會舉行,在百貨公司購物變得更加普遍。1990年代以後,隨著網路時代到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進入21世紀之後,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將比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還要更激烈。有鑑於此,首爾市為了成為東北亞的中心城市,將國際金融與商務產業、資訊通信、數位內容、時裝產業、生物產業列為五大戰略產業,並進行大力培育。首爾持續向前發展,致力於成為一座宜居的環境優美城市,2005年6月,面積超過115萬平方公尺的大型公園「首爾林」正式對外開放。
2004年7月1日,首爾市實施了大規模交通體系改制。除了在車道中間設置公車專用道,還引進了電車和公車聯動的交通系統,大幅降低了大眾交通的負擔。此外,還建立幹線和支線雙系統,透過使用中間公車專用道確保一定的行車速度,有效解決了首爾的交通壅塞問題。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首爾已經具備國際級城市的面貌。進入21世紀,在文化、環境、福利、經濟等所有領域成為世界一流城市是首爾市的展望。首爾追求的一流城市,是充滿人文氣息的溫馨城市、充滿自然的舒適綠色城市、擁抱世界的活力的城市、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當首爾市推動的各大計畫順利完成,首爾將再次重生,一躍成為具全球品牌價值的一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