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的觀察、學習方面
在完整保護的綠地公園,使用者可以觀察到自然環境中生長的動植物及昆蟲。即可謂是能讓民眾較容易接近小生物的生活環境而建立的公園。
基於生態原則的建造方面
引進城市中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卻讓它們按照其生態系統(種的多樣性、生態的健全性、持續可能性)繁植生長的公園。它利用最少資源,維持健康而美麗的自然生態景觀。該公園比任何公園還重視自然環境的概念及價值。
生態公園的功能
I生態公園內所引進的功能
形成多樣的微生物圈(Micro Bio-tope)
塑造能讓生物有機體(Bio-coenosis)更較安全地生活的場所(tope),以建立起局部環境(Micro environment)中生活的各種小生物的棲息地。
保護棲息處(Habitat)
為了使多種小生物圈(Micro-bio-tope)形成Network,讓它們得到安靜的生態環境,針對特定地區進行管理與保護,進而保護生物的繁殖與生活環境。同時塑造健康的自然生態空間。
P提供自然觀察活動空間
能讓旅客在較安全的生態空間進行觀察與學習,以保護各種生物的棲息地。
提供資訊與解說
解說監測觀察結果及自然生態界工能。將提供生態公園所累積的資料,有助於讓更多民眾了解,增進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認知。
自然還原研究與傳播
是被毀損的生態界的還原方法、技術、研究等學術工作,進而當作建造生態公園所需的專業知識來源使用。
建造生態公園理論
生物學的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
意味著基因、種、小生物圈的多樣性與生物學的多樣性與生態的穩定性成正比例。
生態的健全性(Ecological Soundness)
維持生態界內自身的生產性可確保其健全性, 並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持續可能性(Sustainability)
繼續保持、再生生物資源,來維持生態的持久性。
投入最少資源
形成自然循環界,以大幅減少人為大量投入的資源。
發生背景
因城市的擴大發展帶來許多環境問題,由於物理結構中延伸的價值觀產生變化,而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同時減少開發費用等原因,而出現新概念的公園-生態公園。
生態公園概念的起點是Bloemendaalse Bos,1952年荷蘭的一位叫Jae.P.Thijsse的教授在haarlem首次使用它,有助於讓學生們更加容易理解大自然環境系統。
1977年,英國政府營造[William Curtis] 生態公園(the William Curtis Ecological Park) ,能讓一般民眾與孩子們更容易地接觸大自然。該設施首次引進了生態公園的概念,經營了8年,直到1985年被封閉並生態公園財團成立為止。此後,德國、加拿大也建立了與此具有相同概念的生態公園。
生態公園(Ecological Park)一詞於1980年在Schwarz出刊的書"Natural Garden(Der Natur Garten)"中所使用, 此自於1973年從Le Roy所寫的書"Switch off nature- swich on nature"中Ecological garden的概念出發的。
生態遊覽(Eco-tour)
以富含重要自然生態資原價植的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為主要遊覽題材,並由專門領隊人提前規劃好導覽行程,之後使得適當人員參加的遊覽(tour)形式。遊覽宗旨在,能讓觀賞者意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建立相關價值觀的教育性旅遊商品。
自然學習院
該設施能將缺乏對自然環境接觸、理解、教育機會的青少年拉進到大自然和人為因素塑造的自然景觀中。通過集體生活與培訓來培養出他們對大自然的正確認識,並訓練他們的身心,有助於讓他們在大自然中培養秩序、配合、為別人服務的精神。
自然觀察院
在不容易接觸大自然的人為環境下,展示出自然素材,能讓民眾親近而觀察自然生態環境。
動植物院
按照動植物的分類學上的寄主,可以展示並參觀的主體公園。突破以往單純的佈置性展示,而藉由通過描摹生物棲息環境的方式將追求極大的展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