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到主要内容
  • 申請訂閱首爾新聞 刊物
  • visiting seoul?

漢陽都城

漢陽都城

首爾漢陽都城

首爾漢陽都城[史蹟]

漢陽都城的建造目的在於標示出朝鮮王朝都城,也就是漢城府的邊界,在凸顯權威性的同時,防禦外敵入侵。太祖五年(1396年),沿著白岳(北嶽山)、駱駝(駱山)、木覓(南山)和仁王內四山山脊修築城牆後,又進行多次改建。漢陽都城平均高度為5~8公尺,全長約18.6公里,是目前全世界現存城牆中,維持城牆功能期間最久(1396年~1910年,共計514年)的一座。

漢陽都城有四大門和四小門。四大門分別是興仁之門、敦義門、崇禮門和肅靖門,四小門分別是惠化門、昭義門、光化門和彰義門。其中,敦義門和昭義門已不復存在。另外,興仁之門周圍還有用來連接城外水路的五間水門和二間水門。

歷史之承載

漢陽都城承載著整個韓國的歷史

漢陽都城承載著整個韓國的歷史。採用韓民族自三國時代後逐漸成熟的建築工法與城郭結構,真實反映了朝鮮時代城牆築造技術的變遷與發展過程。不僅保留了最初建造時的樣貌,還保存後來修繕與改建的痕跡,光是參觀城牆就能瞭解歷史變革,是非常特別的文化遺產。

漢陽都城首次竣工大約是在620年前。先是在太祖五年(1396年)陰曆1月9日至2月28日,為期49天。其後在8月6日至9月24日,為期49天。前後共動用全國19萬7千4百多名工匠,一共耗時98天。全長5萬9500尺,每600尺為一個區間,共有97個區間,各區間按照千字文的順序命名後分配給各郡縣。太祖時期初建時,採用在平地築土牆、在山地築石牆的方式建造而成。世宗時期改建時,則將土牆改建為石牆。經歷漫長的時間後,部分城牆坍塌,肅宗時期曾進行大規模修繕與改建,之後也歷經多次整修。建造城牆時,工匠們在石塊上留下了施工相關記錄。太祖、世宗時期記錄的是區間名稱、負責郡縣名稱等,肅宗以後記錄的則是監管官姓名、負責工匠姓名、日期等,以明確施工責任。

然而,在近代化過程中,漢陽都城失去了相當一部分的原貌。1899年,連接城牆內外的電車開通,城門自此失去了主要功能。1907年日本王世子訪韓前夕,為拓寬道路,崇禮門左右兩邊的城牆遭到拆除。1908年,建於平地的城牆大部分被拆除,城門也同樣慘遭破壞。昭義門於1914年被拆除,敦義門於1915年被當作建築材料出售。光熙門門樓於1915年倒塌。惠化門門樓於1928年被拆除,城門和部分城牆則於1938年被拆除。1925年,日治時期的日本在南山修建朝鮮神宮、在興仁之門旁修建京城運動場時,也拆除了周圍的城牆,並將拆下來的石塊用作石材。一般市民也紛紛在城牆邊建造房屋,導致城牆遭到破壞。解放後,城牆在修建道路、住宅、公共建築、學校等設施時不斷遭到破壞。

漢陽都城的重建始於1968年一二一事件後,最先重建的區間是肅靖門周邊,1974年起重建所有區間。但要將已遭破壞的文化遺產恢復完整原貌並不容易。由於將重點放在連接斷開的區間上,反而出現多次破壞周邊地形和原有石材的情況。為了全部保護漢陽都城的歷史價值,使其繼續傳承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首爾市於2012年9月新設漢陽都城都監,2013年10月又制定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漢陽都城保護、管理與運用計畫》。

目前,漢陽都城有70%的區間(截至2020年全長13.7公里)保留下來或已完成重建。肅靖門、光熙門、惠化門雖然得以重建,但由於種種原因,重建後的光熙門和惠化門都偏離了原址。若想完全恢復原貌,就必須集思廣益,並努力發掘築牆技術等無形資產。

刻有「崗字六百尺」字樣的石塊
[刻有「崗字六百尺」字樣的石塊]
人們曾在南山自由中心的基台部分發現刻有「崗字六百尺」字樣的石塊。這表示該石塊是漢陽都城97個區間中長600尺的「崗」字區間的起點。遺憾的是,這塊石塊原始所在位置已無從知曉。因為當初在修建自由中心時,用於基台的石塊全部都是從城牆上拆下來的。
南山會賢山麓漢陽都城挖掘現場
[南山會賢山麓漢陽都城挖掘現場]
南山西北山麓曾建有城牆,日治時期在修建朝鮮神宮時將其拆毀。2013年,經挖掘,埋在地下的部分城牆(91公尺)終於重見天日。可以從中看到太祖初建時期的石塊和世宗、肅宗以後修繕時的石塊層層堆砌在一起,見證了漢陽都城的600年歷史。

生活之承載

放眼未來

漢陽都城的遺產價值

遺產概要

  • 遺產名稱:首爾漢陽都城(Seoul City Wall)
  • 地點:韓國首爾特別市鐘路區樓上洞山1-3等處(鐘路區、城北區、中區、龍山區、西大門區)
  • 分類:文化遺產(史蹟第10號)
  • 坐標:N37 59 31.45 / E126 97 31.24

1) 漢陽都城的傑出普世價值(OUV,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在五百多年的時間裡,首爾(漢陽)一直都是朝鮮王朝的都城,漢陽都城起到保護城內宮殿、官廳、宗廟、社稷和百姓的作用,是國家的中心和都城的象徵。韓國擁有獨特的都城制度,是結合古代高句麗平壤城和高麗開城的平地城和山城而成的,而漢陽都城完整地繼承了這一傳統,是一座體現東亞儒教秩序和象徵體系的規劃性都城。漢陽都城於1396年動用全國數十萬人力建造而成,經世宗、肅宗年間改建後留存至今,築造過程被記錄在《朝鮮王朝實錄》《承政院日記》等歷史文獻中,城牆上留下了各時期築造技術發展變化的痕跡。漢陽都城由內四山山脊和平地組成,反映了風水地理思想,建造過程中注重與地形相協調,是城內居民的休憩場所,也是文學、繪畫、民俗作品的創作背景。今天,漢陽都城變成了千萬人口之都「首爾」的歷史遺跡,形成自然中的城市景觀與城市中的歷史景觀相互交融的和諧景象,見證了600多年的歷史。基於上述特性,首爾漢陽都城的傑出普遍價值可以總結如下。

環繞市中心的城市規模城郭遺產
韓國具有獨創的都城形式,在高麗開京都城及高句麗平壤城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完善。而首爾漢陽都城就是延續了這種特點和形式。城郭將平地城和山城結構相結合,城內採用了包括宮殿、宗廟、社稷和行政設施、市場、居民區在內的韓國都城體系和建造方式。
擁有600年歷史積澱的遺產
首爾漢陽都城的門樓和城郭被完整地留存了下來,可以從中了解朝鮮時代建造時的都城形式之傳統與文明。漢陽都城全長18.627公里,是世界現存首都城郭遺產中規模最大的。目前有12.854公里的區間完全保留了原貌或經修繕恢復了原貌,其餘部分區間僅留存有地下遺跡。漢陽是東亞地區歷史最悠久的王朝——朝鮮王朝的首都,一直具有都城的形態和功能,還保留有關於各個時期建造形態和修繕技術的歷史資料和記錄,以及實物和遺跡。
與大地融為一體的文化遺產
首爾漢陽都城的選址是在風水基礎上考慮韓半島的地形體系而定,沿著內四山山脊建起城郭。城郭用石塊壘砌而成,城郭內側建造建有板築層等,體現出與地形一體化的築造技術。城廓根據自然地形建造,突顯內四山的起伏,並擁有可同時欣賞城內外景觀的卓越視野。
由眾多工匠以精湛技術集體建造而成的遺產
漢陽都城是由來自全國各地的百姓建造的,每個區間都刻有參與建造的工匠的真實姓名。為了保護首爾漢陽都城,內四山的地形也被完好保留了下來。為了留存城內的河流,內四山的樹種也得到了妥善的管理。在朝鮮王朝存續的500年時間里,人們留下了大量以漢陽都城的門樓、城郭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和描繪都城風景的繪畫作品。漢陽都城與漢陽居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首爾居民的生活空間之一,是他們進行信仰、禮儀、文藝、遊戲活動的地方。

2)真實性(authenticity)

在朝鮮王朝存續的五百多年時間裡,透過修築和修繕來完成對漢陽都城的維護。在該過程中,各時期的原料和築造技術體現於城郭的形態和設計之中,從中能窺探五百年的歷史積澱。同時,還維持與地形一體化的建築物,證實與內四山緊密相關的城郭遺產的真實性。

2008年,首爾漢陽都城的代表性建築——崇禮門因蓄意縱火而有部分區域被燒毀,後來根據此前的實測記錄採用傳統技術進行了修復。可透過崇禮門與興仁之門確認城門建築的原貌和真實性。

首爾漢陽都城已被指定為文化遺產,與內四山地勢一起得到了完好留存,城郭的選址及形制、城郭築造技術、城郭設施等均保存良好。漢陽都城位於現代首爾的市中心,作為都城邊界的歷史價值和場所意義均保存完好。

3)完整性(integrity)

首爾漢陽都城採用韓國獨創的都城形式建造而成,從規模來看,也是韓國最大的城郭,約有70%的區間是以原貌或遺跡形態進行保護和管理的。除城牆之外,還可看到城門、暗門、水門、烽火台等構成首爾漢陽都城的城郭設施。同時,城內構成都城的宮殿、宗廟、社稷壇等主要建築均保存完善。

如今,漢陽都城被指定為國寶、寶物和史蹟,被當作國家文化遺產進行管理。同時致力於在全面深入的考證基礎上,對城郭的殘存及破壞區間進行修復。首爾市制定《漢陽都城保護、管理與運用計畫》,以符合世界遺產管理方針的標準對漢陽都城進行保護。

漢陽都城巡城路

首爾漢陽都城[史蹟]

漢陽都城的建造目的在於標示出朝鮮王朝都城,也就是漢城府的邊界,在凸顯權威性的同時,防禦外敵入侵。太祖五年(1396年),沿著白岳(北嶽山)、駱駝(駱山)、木覓(南山)和仁王內四山山脊修築城牆後,又進行多次改建。漢陽都城平均高度為5~8公尺,全長約18.6公里,是目前全世界現存城牆中,維持城牆功能期間最久(1396年~1910年,共計514年)的一座。

map
白岳區間查看詳情
始於彰義門,行經肅靖門、馬石資訊中心、臥龍公園,最後抵達惠化門 (難易度:高)
興仁之門區間查看詳情
始於興仁之門,行經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光熙門,最後抵達獎忠體育館 (難易度:低)
崇禮門區間查看詳情
始於白凡廣場,行經崇禮門、昭義門遺址、貞洞,最後抵達敦義門遺址 (難易度:低)
駱山區間查看詳情
始於惠化門,行經駱山公園、 漢陽都城博物館、東大門城郭公園,最後抵達興仁之門 (難易度:低)
南山(木覓山)區間查看詳情
始於獎忠體育館,行經獎忠體育館後方道路、木階路、N首爾塔,最後抵達白凡廣場 (難易度:中)
仁王山區間查看詳情
始於敦義門遺址,行經月岩近鄰公園、 仁王山巡城路,最後抵達彰義門 (難易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