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到主要内容
  • 申請訂閱首爾新聞 刊物
  • visiting seoul?
T T

[2015] 市長演講文

  • 讓我們一起來開創 嶄新的歷史和未來吧

  • [2015] 市長演講文 SMG 637

    早稻田大學演講

    日期 2015年2月1日 | 地點:日本早稻田大學

    大家好!見到大家很高興。我是首爾特別市市長朴元淳。在演講之前,首先請允許我向因IS而離世的湯川遙菜和后藤健二表示我哀悼的心情。我愿同日本國民一起分享精神上的打擊、痛苦和悲傷,並表示我深切的慰問。本次,我以「城市安全」為主題訪問了日本,關於針對恐怖主義的對策,力圖構建城市間互助與合作,以此來努力堅守市民的安全。

    2015年,是光復和戰後七十週年,也是韓日邦交正常化五十週年,在這樣的一年,我的第一個海外巡訪國就是日本,我覺得這一點意義重大。首先,在日本最高學府早稻田大學里,能夠站在學生和東京市民們面前演講,我感到非常快樂、非常榮幸。

    早稻田大學是日本傳統的知名學府。培養了包括海部俊樹總理、小淵惠三總理、森喜朗總理等7位日本總理,還培養了無數企業的最高經營者和社會精英,在韓國也有許多粉絲的「挪威的森林」的作者村上春樹先生,就是早稻田大學畢業的。所以,早稻田大學是名副其實的政治、經濟、文化、智慧的象牙塔。

    我曾經參觀過早稻田大學。2000年9月至11月,在三個月的時間裡,我有幸觀摩了日本市民社會,當時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之一就是早稻田大學。當時,早稻田大學的悠久歷史和悠久學識所散發的學風、氣質,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擁有五百多萬卷藏書的圖書館的威嚴,令我印象深刻,久久難忘。當時,作為一名市民運動家的我,越過國家和國境,為了追求普通價值和規範,來學習日本和日本市民社會,觀察日本社會的每個角落。後來,依據當時我所對日本和日本人的感想,以及對日本市民社會進行訪問的思考,在韓國和日本都出了相關的書。

    關於從日本很多政治家們、市民團體活動家們,以及市民們身上得到的印象,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真摯與那份真摯帶來的感動」。在日本社會我發現了,生動的地區社會與地區運動,和通過每個人的良心、努力、犧牲而聚在一起的堅實的共同體,且這與西方社會以法律為基礎的公共社會是有所不同的。形成這樣堅實共同體的原因就在於,日本擁有一個以個人、集體的誠實性為基礎的傳統,以及一個能動的協作力量。

    特別是,日本社會中通過徹底的地方分權,引導從小到大的變化的市民社會活動與市民力量,在後來為我的市民社會運動賦予了很多的靈感。

    在日本最常聽到的話是不是「來建設社區(町作り)」?為了建設健康生活的共同體和富有活力的地區社會,一同「來建設社區」,這種精神真的讓人非常羨慕。

    諸位,作為一個韓國地方自治團體的首長,我是一個難得的對日本特別了解的市長。我曾經經常訪問日本,走遍了日本的全部地區做過採訪,所以對日本非常了解。從這幅畫中能了解到,我說我幾乎走遍了日本所有地方也不為過吧?

    我現在來日本,也感覺就像從首爾的某一個地區,坐「市內公交車」去另外一個區域一樣,心情非常輕鬆。首爾和東京才兩個小時的距離,有時比在韓國或日本國內移動還要近,首爾和日本不僅是從時間上,還是從距離上,都非常近。當然,在情感上也是如此!對吧?

    日本有句俗話——「遠親不如近鄰」(遠くの親戚より近くの他人),韓國也有類似的俗語,韓國和日本是距離非常近的鄰居,並且是「好鄰居」。

    因為距離近,所以存在過愛憎關係。有過歷史性悲劇的時期,也儼然存在著需要一起面對的過去,以及需要一起來解決的歷史問題。

    但是,韓國與日本在1500多年的時間里,曾有過互相交流、合作的歷史,也曾有過在多樣思想及文物傳播·傳授的同時,相互學習、共處的歷史。2002年韓日世界盃的成功舉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長相也相似、生活、系統、法律都相近。其他國家的人不容易區分韓國人和日本人。兩國也存在相似的社會問題。比如高齡化、低生育、青年失業、城市再生、能源等問題,這些是韓國和日本共同存在的問題,也是需要一起克服的當代的問題。

    21世紀的地球已經成為了命運共同體,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的韓國和日本,敞開心懷一起合作並聚集力量的話,我覺得,必然會書寫嶄新的歷史、開啟嶄新的未來。

    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路、為了能源與環境的路,共同解決面臨的城市問題、一起來研究並準備未來的發展領域、攜手前行,韓國與日本即可開啟嶄新的歷史和嶄新的未來。這樣的出發點,正是從「城市外交」開始的。

    21世紀是「地方對地方(local to local)」、「人民對人民(people to people)」的時代。超越國家的小小的實踐,匯聚在一起的話,或許有可能找到線索,以解決國家未能出面解開,或因外交問題而難以攤開來的各種問題。

    去年7月,舛添要一東京都知事對首爾進行的訪問,正是打通國家間城市外交嶄新通路的象徵性訪問。韓國的輿論也對舛添知事的訪韓進行了大量的報導,表現了極大的關注。進一步說,舛添知事的訪韓超越了其所帶有的象徵性,繼而帶來了首爾與東京之間實際交流事業的增加與相互關係的增進。

    在一同進行城市安全災難救助活動,積極的開展旅遊·文化領域的交流協作,共同應對大氣質量改善以及氣候環境變化等領域,兩市間正進行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積極、活躍的溝通與交流。

    像這樣超越排他性國家利益追逐,形成了城市對城市、市民對市民間的多層次、中層的紐帶與合作,其結果就是,這種交流最終成為了化解國家間隔閡與各種問題的起點。

    為此,最重要的莫過於「溝通」兩個字了。我對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人類是天生社會性動物」有兩種詮釋。人類就是溝通的存在、合作的存在。如同「就像雙手和雙腳一樣,我們都是為了互相協作而生的(馬可·奧里略)」這句話所說的一樣,人類分明就是溝通、合作的社會性存在。所以,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溝通的力量」。通過首爾市嶄新的「溝通市政與城市外交」,針對「生活在21世紀城市時代的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城市的問題」、「為什麼溝通與協作如此重要」、「溝通與協作會帶來怎樣的結果」這些問題,我將結合我所走過的生活的路,以及首爾市的政策實例,來為大家進行說明。並且,之後我們還將一起針對全球化時代城市外交的方向,與韓日之間城市外交的嶄新探索等話題。

    諸位,如今全世界都在以飛快的速度進行著「城市化」。根據聯合國(UN)的統計,如今全世界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裡,並且預計到2050年,這個比例將接近70%。另外,截至2020年,預計將會新出現12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巨型城市。

    人們為了更好的工作崗位、更好的生活環境而來到城市生活。在很多人移居城市的同時,城市變成了創造性、開發、革新的強力樞紐,很多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就是通過城市得以形成的。

    在城市的經濟成功與富足的背後,隱藏著諸如貧困、公害、環境、能源、居住、交通、犯罪、就業崗位等各種難解決的問題。如今我們所面臨的很多全球性問題,其實起源自城市。因此,城市也須責無旁貸的成為變化與創新的主力。

    人口超一千萬的大城市首爾,也面臨著城市化的問題。眾所周知,韓國實現了世界少見的高速壓縮式發展。在短時間內完成了近代化中的工業化與民主化,創造了「漢江奇跡」。這個成就的中心就是韓國的首都首爾。

    1950年代韓戰剛結束時,首爾的環境可以說是非常惡劣。公路、上下水道遠遠不足,衛生狀況差,傳染病肆虐。當時的人均GNP只有82美元,且失業率居高不下。曾如此艱難的首爾,只用了約30年的時間就發展為世界標桿大城市。首爾市政10年規劃、首爾城市基本規劃等依靠政府與專家主導的推進體系,使首爾實現了快速而有效的城市化,並成功地進行了基礎設施的構建與城市的擴張。

    但是,在閃亮奪目的高速發展的另一面,不易見的副作用與矛盾危機四伏。區域不平衡、社會分化、城市濫開發與環境污染等問題,變成了無法不正視,迫在眉睫的問題。

    另外,安全、福利、教育、保育、失業、兩極化、能源、自殺、超老齡化、低生育、犯罪等無數的問題存在於城市的角角落落。那麼,首爾市如何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呢?

    「所有人的問題,需要所有人群策群力來解決」,就像這句話一樣,3年前就任首爾市長時,我就認為,針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應由我們所有人聚在一起來尋找解決的方法。

    所以,在就任首爾市長的同時,我就秉承「我是市民的市長」的信念,發表了「努力成為改變市民生活的市長」的宣言。我將上述內容作為我的原則,與市民們一同構建協治,對首爾市政進行著脫胎換骨的創新。首爾市,不是憑藉一己之力,而是以市民-專家-企業等民-官-企業的多方溝通、參與與共同治理,來群策群力一同解決問題。

    在「創新」方面,首爾市也是快馬加鞭。我一就任首爾市市長,就在韓國地方政府中首創新設了「首爾創新企劃館」以探索創新,設立了「糾紛協調官」職位,為得到千萬市民的理解,化解社會矛盾而做出了努力。

    行政創新的核心是:毅然決然的實現「市民就是市長」的信念。所以,首爾市的所有行政創新,都體現了一條實現創造與市民一同夢想、一同創造、一起追求的首爾,並最終創造幸福生活的特別市的路。在這種觀點下,首爾市正在從根本上對行政模式進行改變。脫下沉重的官僚主義「外套」,擺脫坐在辦公桌前想象的「辦公桌行政」,開展以市民為中心的市政、市民來當市長的行政、現場主義的市政。這就是被稱作「元淳先生風格」的首爾市溝通行政。那麼,首爾市的溝通行政是如何開展的呢?

    想要良好的溝通,首先須學會傾聽。所以,首爾市的官廳,用的不是「廳」,而是「聽」字,經常舉辦聆聽市民聲音的「聽政討論會」。當有需要處理的問題或是制定未來的政策時,最先邀請市民並聆聽他們的聲音。之後再進行周密的討論,使之成為首爾市的政策。

    就任以來,到今年1月為止,包含「霧霾應對方案」等議題在內,召開了共計90多次聽政討論會,吸引了1萬2,000多位市民的參與,這些都被完整的轉換成了首爾市的政策。另外,首爾市與專家一起進行的「深度討論」,使首爾市的政策專業性更上了一層樓,同時,我們也注意收集反對意見,使這裡成為一處具有包容性的公開討論的場所。

    就如同「百聞不如一見(百聞は一見にしからず)」,在現場直接面對市民,聆聽市民的聲音、體驗現場的環境,這是非常重要的市政原則。我在就任市長後,為了解決現場的問題,運營了吃住在現場的「現場市長室」,訪問現場共計120多次。第一次去糾紛現場時,曾有過幾乎被市民抓住領口的經歷,還曾聽到過「快下台吧」的噓聲。但是,在聽取完他們的心聲,一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反而是出現了向我說「我已經變成市長您的支持者了」的市民。就這樣,走進現場,我才能進一步靠近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堅信「答案就在現場」。

    首爾市,還實現了通過所有資訊的開放、公開、共享來提高市政的透明性、強化市政的責任性的行政創新。現在,首爾市民無論是誰,皆可通過開放數據廣場的3,672個數據集、自動行政資訊公開系統來瀏覽,並使用已公開的351萬多件行政信息,這個數據廣場已成為創造新資訊以及新價值的嶄新空間。

    首爾市還打開了一條嶄新的,與行動市民時代相稱的,以智慧手機為基礎的在線溝通渠道。SNS創新行政開創了真正以光的速度,實施光速行政的時代。作為市長的我,SNS的粉絲人數,包含推特的100萬在內,已經突破了150萬人,我的SNS不僅是所有世界市民的開放式傾訴廣場,而且正在成為進行政策公開討論的城市廣場(Agora)。不知道今天在座的,是否有我的SNS粉絲呢?如果您Follow我的話,我將立刻與您「互粉」。

    2012年的某一天,在我的推特上看到了這樣的內容,「尊敬的首爾市長,我是在OO首爾市內公車企業工作的公車勞動者。

    OO企業直到現在還經常的拖欠工資,導致公車勞動者面臨著經濟困難。請一定要幫忙解決一下。」,我將這篇推文立刻轉發給了首爾市交通本部。

    就這樣,在4天後,我在推特上再次收到了他發來的訊息,「朴元淳市長先生,謝謝。我們昨天收到了拖欠的工資。300多位公車勞動者讓我代他們向您表達謝意。真的沒有想到可以這麼快速的得到解決,這次的兒童節,可以向孩子們盡當爸爸的義務了。」諸位可以看到,首爾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著改變的。

    不僅是這一件事,「市長先生,地鐵站里的輪椅升降機出故障了。」、「家門口的路面地磚碎了,走在上面感覺不舒服。」、「食物垃圾的異味很重」,我看到所有市民發來的這些內容後,就會把內容立刻發送給相關部門。這樣一來,市民的絮叨聲音、批評聲音就會轉變為滿意的歡笑聲傳到我們這裡。

    也有這樣的訊息。「我現在覺得很感動,小學前的公共電話亭因為閒置了好幾年,已經變得非常危險,我把這個情況拍照發給了首爾市長,兩周後電話廳就被拆除了。當時還在懷疑是不是因為我發了照片的緣故,今天收到了回復!說就是因為我提出了這個問題!哇,原來我的意見還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呢!」、「市長先生,真的非常感謝您,我真的沒有想到自己小小的聲音竟然可以反映在市政中。真的感覺自己變成了一位市長。」,每當收到這樣的訊息時,即使身心再疲憊,也會有一種「這個市長真的沒白當」的感覺。市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在與市民的溝通中,首爾市通過「協治」與「創新」,正向「首爾夢想」一步步靠近,並解決一個個的城市問題。所以,我像口頭禪一樣常常強調的『「協治」與「創新」,將成為實現首爾夢想的一雙翅膀』,這並不是一句言過其實的話。

    對能源環境問題進行積極應對的「減少一座核電站」事業,也是通過與市民們的溝通與協作而達成的成果。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後,啟發了全球範圍對安全的、可持續能源的關注,對於當沒有地方(注,此處的「地方」,即首爾之外的韓國其他地區)生產供應的電力時,城市機能將會陷入麻痺的首爾,這成為了一次思考能源政策的契機。

    就如何與市民一同克服能源危機,首爾市進行了深深的思考。如何做才可以節約能源,如何做才可以使用上非化石燃料的親環境能源……首爾市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討論、集思廣益。

    幾乎所有人都視為不可能的、以減少核能發電站1期的發電量200萬TOE為目標的「減少一座核電站」事業就如此誕生了。以能源的生產、效率化、節約三大領域為中心,為子孫後代送上最好禮物的「減少一座核電站」,是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由信賴與責任感促生的一個大事件。

    市民們積極的參與了在家庭與學校安裝太陽能的活動,一同參加了創建「陽光發電站」的活動中。170萬人加入了對節約能源予以獎勵的「環保里程」活動,在家庭、學校以及工作場所,大家都將節約能源生活化。我們的未來——兒童、青少年們也變身能源守護天使,積極地參與能源節約的活動。為了能夠讓地球休息,每月22日,很多的市民都參與了持續1小時的「幸福熄燈」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市民的意識在漸漸的轉變,市民對活動的參與也越來越多。「聚沙成塔」已漸漸變為現實。

    2014年6月,在市民的積極參與下,比最初計畫提前6個月,完成了節減200萬TOE的目標。這種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熱情,使得首爾朝著成為能源自立城市的目標又走近了一大步。

    這一成就,獲得了全世界範圍的稱讚。UN公共行政獎、WGBC(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氣候變化領導力獎、世界自然基金(WWF)、C40-西門子城市氣候領導力獎等,都對首爾市的「減少一座核電站」事業投以關注的目光,並頒發了紀念其成就的獎項。「減少一座核電站」事業,獲得了「儘管具有作為地方自治團體的局限,通過制度的改善與獨創性事業,揭示了地區能源政策的成功模式」的高度評價。

    首爾市的「減少一座核電站」事業,不僅吸引了韓國國內其他地方自治體的學習,還吸引了許多全球國際機構以及城市的學習。首爾即將開始從目前的「消費能量的城市」,向「盤活能量的城市」轉換的「減少一座核電站的第2階段」事業。「減少一座核電站的第2階段」如果成功的話,首爾的電力自立比例將提升20%,相應的,將節約400TOE的能量,並減少1,000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城市對於能量與環境的責任,在將來,會引領我們的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路。並且,這條路將是把我們暫時向下一代借用的地球,完好無損的傳給下一代的唯一的路。

    此外,首爾市還與市民溝通並開展著「社區共同體」事業、「共享城市」事業、「城市再生」事業等很多的政策。這樣的政策,解決了首爾這座大城市所面臨的問題,並帶動首爾走向一座共同生活的、擁有可持續發展未來的城市。

    諸位,現在讓我們通過一段影片來進入首爾,看一下首爾市如何變化的如何呢?

    (影片)是的,如今首爾就是這樣運營並變化的。這所有的事情,並不只是靠首爾市自己的力量,而是由民-官-企業等齊心協力推進的。溝通與參與一同進行的「協治」,與協治所創造的「創新」,引領著首爾的變化。將來也是,「創新」將成為變化的動力,而「協治」將成為和諧的基石。

    其結果就是,首爾在今年日本都市森紀念財團戰略研究所調查中,獲得了連續3年世界城市競爭力排名第6的成績。在調查中,首爾的全球電子政務排名第1、觀光領域連續3年名列會展五大城市,連續兩年被評為最佳國際商務會議城市。每年訪問首爾的遊客人數已一躍超過1,000萬人次。目前,首爾已是全世界都在訪問的全球化城市了。首爾市的優秀行政實例,也正向21個國家的22個城市輸出,全球多個國家與許多的城市都匯聚在首爾。

    諸位,現在世界已進入城市化時代。越過國與國之間的界線,大家都在專注於城市與城市、地區與地區、人與人之間的實質溝通、交流與協作。

    在地球命運共同體時代,任何一個城市的問題,現在都不局限於某個國家或是某個城市自身的問題。今天,首爾與東京,北京與紐約所思考、所面臨的問題,已超過城市,越過國境,浮現為全世界市民都要解決的,整個地球的問題。

    實際上,首爾與北京正在共同的解決氣候的問題,去年9月在紐約,首爾與北京、東京等13個城市的代表們聚在一起,定下了各自城市的減少大氣污染的目標,並發表了通過共同應對,來實現這個目標的共同宣言,這一切都是城市合作的佐證。

    地方政府環境行動理事會(ICLEI),是全球最大的氣候環境領域的地方政府網絡,擁有86個國家1,000多個城市·地方自治團體會員。ICLEI向我們展現了,為了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城市與地方政府須一同合作并解決城市問題的實例。「ICLEI全球總會」於4月在首爾召開,「ICLEI首爾總會」將成為進一步強化城市間國際氣候變化應對合作體系的契機。

    「總統可以以原則講話,市長卻得彎腰撿垃圾」,如同這句話一樣,現在城市的問題應由城市來主導解決。「修下水道的方法,不分民主黨或是共和黨」,菲奧雷洛·拉瓜迪亞前紐約市長講過的這句話,給我們留下深深的啟示。這說明,為了市民的實際生活,解決城市的問題,須超越任何理念與政治見解,而選擇最必要的措施,以最實用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現在,韓國與日本的城市之間需開啟一個嶄新的合作時代。應將合作所覆蓋的寬度拓寬,由國家轉向城市,由國民轉向市民,由政治轉向經濟·社會·文化。尤其,今年是光復與戰後70週年,也是韓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是很有意義的一年。現在,我們要打開通往新世代的嶄新的門。

    但是,現在韓日兩國的國家關係正面臨著困難。東亞的政治局勢也是,無法越過過去留下的種種障礙。路堵塞了,橋也斷著。目前,韓國與日本須面對現實,在真心反思過去的同時,設定面向未來的共同願景與方向並一同前行。

    有這麼一種說法:韓國人與日本人都戴著放大鏡、哈哈鏡以及有色眼鏡看著對方,所以無法了解對方真實的樣貌。現在要摘下這三個眼鏡來審視對方的真實樣貌並嘗試理解對方,反思昨天、面對今天、並展望明天,這樣才不會讓錯誤的過去與不幸的歷史重演。

    無論誰都有夢想,一同嘗試實踐的話,一切皆有可能實現。二戰後,創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為如今歐盟奠定基礎的羅貝爾·舒曼與讓·莫內走過的路,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法國與德國在二戰中,是槍口互相瞄準對方的敵對國,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為憤怒、仇恨的歷史導致的冷戰關係找到出路的人,就是法國的外交部長羅貝爾·舒曼與外交官讓·莫內。他們提出了創立一個生產並管理歐洲二戰核心資源——煤炭與鋼鐵的共同機構的提議,這個提議最終在1951年4月促生了歐洲碳鋼共同體的成立,這是一個德國與法國資源共同管理的體系,而歐洲碳鋼共同體,又成為了之後歐盟成立的基礎。

    3年後的1954年,通過「巴黎強化條約」,兩國處理了戰後遺留問題,1963年,法國夏爾·戴高樂總統與德國康拉德·艾德諾總理簽訂的「愛麗舍條約」則引領德法兩國走上了完全和解之路。

    法國與德國間歷史性和解的起點,就是從互相分享經濟利益開始的。以經濟合作為根,以歷史和解為莖,才會開放和平與繁榮之花,終於,才結出了歐盟(EU)這樣團結的果實。

    我們要回味德國戰後成立的「記憶、責任、未來財團」。

    德國有關二戰,已經向二戰戰勝國、以色列、波蘭這些國家支付了國家賠償金。

    但是,2000年德國政府與德國企業,為了對戰爭受害者進行補償,又額外出資100億馬克(日元換算)構建了稱為「記憶、責任、未來財團」的基金會。成立這個基金會的理由是「從道德責任感、連帶感,以及尊重自我角度出發,一起釋放堅定的人道主義訊息」。該財團,為二戰當時德國政府與德國企業強徵的受害者提供道義上的賠償,持續不斷的為開展並試圖治愈受傷的心靈而努力。因為,如果不治愈心靈的創傷,和解,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諸位,所有的事情其實都是由人來做的。英法曾有過百年的戰爭,法國與德國、德國與英國、德國與波蘭也都經歷過幾個世紀的爭鬥與殘殺。那時,敵對感充斥歷史,相互留下傷痕,仇恨、復仇的情緒,這種情緒代代相傳。

    但是,現在又是怎樣的情況呢?通過真誠的反思與反省,和解來原諒過去,共同度過今天,向著未來前行。韓國與日本、中國,我們東亞國民所有人一同的幸福夢想,進而言之,締建全亞洲永遠和平、共同繁榮的共同體的夢想,這種夢想難道是不能有的嗎?今天在做的諸位如果願意的話,是完全可能的。年輕、引領未來的諸位,愿你們能成為這個夢想的主人公。

    我覺得,韓國與日本,首爾與東京,都做得到。我堅信,在真正的反思與和解中,找尋同行的路,在解決問題的溝通與合作之路上,必將盛開和平與繁榮之花。所以,我向大家提議。

    首爾與北京,首爾與東京,超越兩者間的關係,重啟北京-首爾-東京攜手前行的「BeSeTo」協議,開啟「新BeSeTo鐵三角」體制。反思過去,相互諒解,奔向未來。像這樣,我們就可以一同找尋解決擺在我們面前的城市問題、老齡化、低生育、能源、氣候、大氣、城市再生的現實問題,並軸上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之路。

    去年12月在首爾舉辦的「韓中日知性俱樂部」為「BeSeTo」的再次構建增添了力量。將來,如果構建成更加堅固緊密的「新BeSeTo鐵三角」體制的話,北京-首爾-東京將成為延續東亞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堅實的鐵三角。

    諸位,我們不是常說「獨自吃飯,飯不香(鯛も一人で食べればうまくなし)」嗎?我覺得,只要我們共同溝通、共同交流、共同合作,我們必將創造一條擁有嶄新希望與未來的路。日本有句老話「一人百步,不如百人一步(一人の百歩より百人の一歩)」,而我喜歡的名言中有一句是「一起追尋的夢想將會成為現實」。

    在即將到來的未來,我們要開啟一條路,這條路會讓我們的子孫後代生活在沒有戰爭和恐怖主義威脅的國度里,在擁有可持續發展生活的城市,實現他們未來的夢想。我們不應將沉重的包袱再留給下一代。為了不讓我們的「過去」成為下一代的「未來」,我們應集思廣益。

    諸位,大家都會一起來做這件事吧?希望我們今天的相會與交流,可以為韓國與日本,首爾與東京,乃至東亞的共同幸福、共同繁榮之路增添些許力量。感謝大家聆聽我的演講。

首爾景點一目了然魅力首爾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