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環境的交通 : 在市中心建造沒有停車場的大型設施, 構建交通預警、警報系統
截至2030年,計劃將市中心私車分擔率從18.4%降低到10%,大眾交通則是由現在的0.2%,100%替換成不排放環境污染物質的車輛,幹線道路內的混雜區間比率從19%減少到10%,實現「考慮環境的交通」這一目標。
⑧ 減少不必要的出行,邁向「減少移動社會」
- 採用根據車輛移動距離支付通行費用的混合費用制度。
- 在市中心建造沒有停車場的大型設施。
- 擴大在家辦公、智能工作等有彈性的工作方式的比率 : 將特定時間集中的交通量分散,減少上下班通勤、出差等業務通行量
⑨ 增強交通工具、設施的環保性
- 一直以來道路僅為消費能源,今後要使道路成為生產能源、淨化環境污染物質的空間。* 要建造從公車、自用車到路燈、隔音牆、道路路面等利用大眾交通設施生產能源的「能源生產道路(Solar way)」。* 採用可吸收污染物質和雨水的路面材料,以及路面一旦破損則可以再生的路面材料。
- 從公車、出租車到一般自用車,全部採用沒有環境污染物質排放的零污染環保型車輛。
⑩ 營造不堵車、不斷流的道路環境
- 將濟物浦路、西部幹線道路、東部幹線道路地下化,修建不堵車的道路,其地面上的部分則修成公園。
- 根據交通情況向市民提供未來的交通預測、最佳繞道資訊的「交通停滯預、警報系統」。
⑪ 在推進交通政策的問題上,全部過程都與市民溝通,求取共識, 從而建設市民主導型「交通文化先進城市」
- 構建從策劃交通政策的初期,就由一般市民、專家、交通弱勢族群親自參加並主導的政策治理及管制體系。* 透過這種措施,可以減少施行初期出現的矛盾,藉由系統化的監控和反饋體系迅速有效地進行政策的修改和完善